top of page

 

     在進行整個心理療程的過程中,我們可能會因為各種因素而有想放棄/停止繼續管理痛症的念頭,亦有可能會出現一些想要返回以前不恰當的痛症療法的想法,例如:過量進食(依賴)藥物、躺在家中甚麼也不做等。「故態復萌」通常會隨同一些負面的想法出現(例如:為甚麼我要這麼辛苦地堅持下去?/這樣的堅持真的有效用嗎?)亞倫‧貝克 (Aaron Beck) 博士被譽為認知治療法之父,在他治療患有抑鬱症病人的期間,他假定「認知是決定我們如何感受與如何表現的主因」。換句話說,就是一個人怎麼想,他就會隨著想法而感受,進而主導接下來的行為 (認知/思想  感受/感覺  行為),最後轉化成不間斷的惡性循環。以下的例子是部分患有長期痛症病人的分享,您也曾有過這樣的想法嗎?

 

1. 全有或全無思考 (All or Nothing Thinking)
用極端分類的方式評估自己、別人、情境及世界。例如: 無論我怎樣解釋,家人也會以為我在裝病扮痛,他們一定不會相信我的。又或者,這痛將伴隨我一輩子,我做甚麼也沒用(,乾脆甚麼也不做算了)。
以上的想法可能會令您產生這樣的感受:煩躁/憂傷/自怨自艾/絕望/無助/低落;從而誘發您這樣的行為:乾脆什麼都不做算了/任何因心情不佳引發的各類負面衝突。

 

2. 個人化與自責 (Personalization and Blame)
把事情的錯誤都歸咎於自己,認為自己需要負上全部責任。例如: 家人的重擔,都是全歸咎於自己無法工作(我真沒用)。以上的想法可能會令您產生這樣的感受:憂傷/自怨自艾/絕望/無助/低落;從而誘發您這樣的行為:自暴自棄/傷害自己。

 

3. 災難化 (Catastrophizing)
總是負面地預測未來,認為事情的結果多數是糟糕的。例如:(在沒有任何根據下)認定自己的痛症只會惡化,而不會轉好/有可能會遇到更多的併發症。以上的想法可能會令您產生這樣的感受:不安/憂傷/自怨自艾/絕望/無助/低落;從而誘發您這樣的行為:自暴自棄/傷害自己/因心情不佳引發各類與他人的負面衝突。
 

4. 應該或必須之類的陳述 (Should or Must Statements)
對自己及別人都有着固著的想法,如認為自己應該如何,別人必須如何等等。若這些要求未能達到,自己就會感到十分困擾。例如: 有沒有為自己或身邊的人定下一定要達到的要求,然後由於自己/別人無法做到而感到挫敗、難過、或憤怒?這樣的想法有可能導致您經常與身邊的人起紛爭/與親友起了一層隔膜;亦有可能令自己長期處於一個繃緊的狀態,一旦「壓力爆煲」,就有可能變得自暴自棄、傷害自己、或因心情不佳引發各類負面衝突。

 

5. 過度類化 (Over-generalization)
因為曾經有過一個不好的經驗,便認定這樣的事情會再發生。例如:之前在某公立醫院遇過一個斷錯症的醫生,受了不少苦頭,從此便認定公立醫院的醫生都是不好的,又負擔不起私立醫院,只好留在家中。這樣的想法可能會產生強烈的無助感、憤怒、絕望、或不知所措;從而可能導致一些猜疑的行為,不願意去嘗試新方法,甚至有機會變得自暴自棄。
 

6.  否定或輕視正向層面 (Disqualifying or Discounting the Positive)
告訴自己曾有過的正向經驗都不算甚麼,不給自己任何的讚美。例如:有沒有因為患上長期痛症,導致行動不便,需要終日留在家中而忘記給自己應有的讚美,忘記自己的價值及長處?再想想看,以上的想法有機會導致怎樣的感受及行為? 

 

     為了減少我們會陷入這些扭曲了的思維方式,我們可以預先訂下一些活動,包括翻翻自己喜歡的刊物,看看自己喜歡的物件/電視節目,或與相熟的人聊聊天、下下棋,從而讓自己能從扭曲的思維/沈思中走出來。但謹記,傷害自己/別人的行為或想法都不是健康的調適方法!    

     如果放棄/停止管理痛症已經發生,亦不要緊!只要您想回復/返回療程的心仍然存在,您可以先讚賞自己有這份回歸療程的勇氣!然後回想一下,當時是甚麼令您選擇放棄繼續前行,是太辛苦了嗎?是痛楚突然急劇來襲?還是有一些負面/扭曲了的想法突然湧現,影響了您?試着把它們都寫下來,提醒並警惕自己要加倍留意這些「先兆」的出現。

最後,請不要忘記讚讚自己花了時間為變得更好作了嘗試 !!

長期背痛自我療程

bottom of page